新加坡联合早报中文网即时报道亚洲和国际的评论、商业、体育、生活、科技与多媒体新闻,从世界各个维度报道世界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突发新闻等。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来源:联合早报中文网作者:邵湖心更新时间:2020-09-14 11:36:33阅读:

本篇文章2077字,读完约5分钟

潘,北京水利科技学院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陈梦瑶)长期居住在北京的人们可能永远不会忘记令人震惊的“7.21”暴雨。一瞬间,几条鲜活的生命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吞噬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北京水利科技学院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潘感到心痛。同时,他也看到了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盘桓了许多日日夜夜,潘在苦苦寻找未来的解决办法,并暗暗发誓要在防涝、防洪减灾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敢先灌它空白

五年来,潘带领课题组研究构建了北京市中心城区精细化洪水模型,明确了不同情景下的内涝风险和内涝成因,创建了综合暴雨预警指标体系,开展了全市重点河流预警水位和保证水位的划定工作。 填补了北京市河流特征水位确定的空空白,解决了基于“底线思维”的中国北方城市河流特征水位划定的系统性问题,构建了流域特大洪水灾害技术防范体系,使北京市精细化、智能化防洪管理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开创了城市防洪减灾管理的新格局。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适合速度,干净和绿色

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城市水问题,一个自然积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北京被选为2016年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潘清醒地认识到,海绵城市的理念孕育着中国城市水问题管理的智慧,建设海绵城市对于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使水适应人类社会的现实意义。“在盆地的下垫面上,布置了一些海绵措施,如透水路面、凹地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池等。结合管网改造等过程控制措施,不仅部分恢复了水循环的自然条件,而且满足了城市建设的要求。”潘对说道。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为了满足“削峰填谷,减少水质污染,利用雨水资源”的要求,潘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速度适宜,清洁与绿色互利。潘说:“快速”是指通过提高洪水预警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全市洪灾应急能力。“慢”是通过减少洪峰位移和延长排水时间来全面延缓城市排水过程,降低排水管网和河网的泄洪压力,提高城市降雨入渗能力和减少非点源污染物,实现城市水体的“净”,同时通过增加城市河流的生态基流来实现城市生态的“绿色”。"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在潘看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的生活是最大的收获。鉴于海绵城市的应用方式,他认为“通过防洪体系、污染控制体系和雨水利用体系的建设,点、线、面海绵得以建立,嵌套的立体海绵体系得以相互配合。实施这三项措施,遵循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方针,统筹布局,优化布局,形成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洪水风险防控技术体系。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努力工作

自2010年加入工作以来,潘将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水务行业。他认真勤奋,在烈日、暴雨和山脊上都能看到他。当你工作到生命的尽头时,在屏幕子托盘上敲敲文件和思考计划是常见的做法。2013年之前,由于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河北省廊坊市生活和工作,他们让他毫无顾忌地加班,所以他在办公室通宵打闹是很常见的。他平均每年承担6个以上的项目。仅在2012年,他就承担了12个项目,并完成了6个项目的验收。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2016年3月,潘因背部肿瘤需要手术,手术后背部切口长达10厘米。当时正处于“北京城市洪水模拟模型建设”项目示范的关键时期,他在病床上随时与项目组成员沟通,通过电话讲解洪水模型方案的要点。休息不到两个星期后,潘回到工作岗位,专心致力于水的研究。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水系洪水风险防控技术应用”和北京市防汛办公室重点项目“北京城市洪水模拟模型构建”顺利落地。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只要你足够优秀,肯定会有机会和平台让你大放异彩。”在谈到北京的人才政策时,潘建议,北京的人才政策应该在增加对北京科技基础设施投资的基础上“分类分级”。

“作为祖国的首都,北京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由于科学研究领域广泛,研究人员往往来自各行各业。由于公众关注和理解的不同,社会认同也会存在差异,一些行业往往不占据优势,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各专业“一勺饭”的局面。这样,对于某些领域和专业来说,选择的难度就会增加。如果科研项目按照不同类型的实施策略和不同层次进行划分,那么选择的影响范围将会扩大,优秀人才的竞争机会也会增加。”潘对说道。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相关链接

潘,男,博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候选人。现任北京水利科技学院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河海大学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绵城市水文过程模拟、防洪减灾和应急管理研究。他参与了30多个项目,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中外合作项目。

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目前负责国家“十三五”水利专项项目“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及管理机制研究与示范”、北京市科委项目“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流域洪水风险防控技术应用”、北京市防洪重大项目“北京市洪水模拟模型建设(一期至五期)”。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和ei 9篇,发明专利2项,软件版权4项,专著2部,获国家农业节水科技一等奖1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北京市水利科技二等奖1项,一等奖1项。培养6名研究生。曾获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院优秀员工、优秀中层干部、优秀党支部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标题:潘兴瑶:精细化管理城市洪涝过程,支撑北京海绵城市建设

地址:http://www.6st8.com/zbxw/8608.html

免责声明:联合早报中文网从世界各个维度报道世界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突发新闻等,本篇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18@163.com,联合早报中文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